北京赫德 | 硬核学术+个性化教育兼得,这所学校是怎么做到的?
时间:2021-11-24 11:43:12 来源:教育网
采访了那么多所北京的双语学校,如果让我推荐最具创新、课程最扎实、个性化最到位的前三名,这所学校一定位列其中。
它就是北京赫德。
此前,我曾多次探校北京赫德的小学部,被其原创的“全课程”折服,恨不得自己再来读一回小学;
也曾第一时间探访赫德中学部,和来自纽约的中学部校长Victoria聊聊其重新定义的双语教学、“反常规”的数学课,以及满足不同升学需要的高中A level和IB双轨制课程。
可以说北京赫德既有公立名校扎实的学术功底,又有国际学校开放的思维视野和全人理念。
△“心”楼和“亘”楼合在一起,是“恒”,象征北京赫德学生有持之以恒的信念
近几年,全国赫德学生的升学成绩也非常亮眼。今年,本届赫德毕业生中,70%被世界前30名校录取,并斩获牛津大学物理专业(本硕连读)录取;连续两届赫德毕业生100%升入世界前50名校,100%香港大学申请成功率。
这让我对北京赫德的中学部充满期待。
这种感觉在看到中学部学术领军团队后,更是强烈:
△北京赫德中学部学术领军团队
所以此次,听闻期待已久的北京赫德金盏校区开校,我是说什么都要去探一探的。
3.2万平米的金盏校区占地面积更广,空间更舒展,现代感更强;而同时升级的,还有赫德中学部的个性化培养。
每个孩子配备一名导师,全天候追踪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
孩子拥有充分的自主管理权,上什么课外课,大家投票决定。初中开启走班制、学生参与家长会、上下课铃声学生自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1对1升学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获得幸福感,引入职业测评和兴趣测评帮孩子和家长全方位认知自己。
#01
从发现圆周率,到专属双语课堂
学术强校从源头夯实基础
北京赫德的学术在家长圈有口皆碑。
几个月前我们报道过北京赫德特有的原创课“发现数学”,创始人胡赵云老师认为“数学学习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创造。数学并不是老师教会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学会的。”
那么具体实践中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如何呢?
在一堂数学课上,我亲眼看到6年级的孩子们在了解了周长的概念后,通过亲手实验,用不同工具测量各种圆形物品,并总结归纳,自己推导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和圆周率的关系。
巧的是,胡老师当天也正好在课堂观摩。有一组孩子提前了解过圆周率,在小组汇报的时候用了π的概念,胡老师点评道,“真正科学的精神是要基于你的数据下结论,不要受权威或他人的影响。”
在胡老师看来,数学可以让学生从起点开始思考,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创新的力量,也是我们课堂实操的真实目的。
以孩子为主的课堂不仅仅是数学,还有北京赫德最具特色的双轨制英文和双语科学。
北京赫德中学部校长Victoria (Viki)校长认为,“我们不是要培养会讲英文的中国孩子,而是真正双语化的个体。”
在一堂7年级的英语课上,外教老师注重孩子们的输出和表达,以旅行方案为题,引导大家向他人推荐自己的旅行计划,过程中既锻炼了英语写作思维,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而双语英语老师则更注重语法的准确性和文化的衔接。
△北京赫德中学部的学生不仅能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快速整理信息,同时中英文书写都非常美观,让人印象深刻
Viki校长说,双轨制英语教学也利用了北京赫德中文教学的优势,在建立了强大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孩子们可以自然地将语言能力迁移过来。
在实验室,我还观摩了一场精彩的双语科学课。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食材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所有ppt都以英文形式出现,但当出现一个难理解的概念时,老师则会用中文讲解。
“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课堂内容,同时也避免双语学校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忘记母语学术用语的情况出现。真正的双语是能够用两种语言思考,而不会让其中任何一种语言只沦为简单交流的工具。”Viki校长表示。
△北京赫德的学生在实验楼做实验,双语科学老师在中英文间自由切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因为走班制的缘故,学生们要到不同的教室上课,高年级的学生更是每人一张课表。孩子们要充分发挥自主意识进行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
为此,北京赫德还设立了VCA项目(Voice Choice and Agency),鼓励孩子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前提是学校会给出明确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都有哪些权利,确保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
学校所有的VCA课都是学生投票决定的,除了击剑、壁球、高尔夫、小提琴等艺体项目外,还有托福、雅思、日语、法语、全美经济学挑战(NEC)、学者杯(Global Scholars Cup)等学术类课程,以及动画导演思维、摄影、音乐社、校刊、戏剧、主持与演讲、辩论、环境探究等社团类项目。
#02
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导师制,
从每天早上8点钟开始
早上8点, STEAM老师Mano已经和7位同学一起,坐在教室里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每天10分钟的晨会。
在北京赫德,每一名老师都是学生的导师。这些学生通常来自同一个年级,不同班级。导师的分配除了男女比例的考量外,还依据入学时的测评,给与充分的学术支持。
“有的孩子英文弱一些,就让双语老师做她的导师,有的孩子数学差一点,就让他多和数学老师交流。”Viki介绍说。
作为校长,Viki仿佛一台行走的电脑,不仅了解每一个学生入学时的表现,还通过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了解孩子们不同阶段的成长,同时,她也愿意随时坐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在这样的“大数据”基础上,她能够准确地给每一个孩子分配适合自己的导师。
别看每天早上的晨会只有10分钟,却能帮孩子们快速切换状态,梳理一天的学习任务,在鼓励同伴和分享见闻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建立起了自信。
在Mano老师的小组里,有一个小女孩非常害羞,但短短两周她就在7人小分队里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会主动给别人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并引以为傲。“有时候你要推她一把,一旦她乐在其中,你就能够看到改变,舒适地从自己的‘壳’中走出来,这个过程很重要。”
导师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让孩子有了第一时间可以倾诉的对象,这给了他们极大的安全感。
因为孩子不都在自己所在的班级,Mano老师有时会从别的老师口中听到对自己组员的反馈。
比如,一个孩子因为作业完成度问题和上课表现不佳,到了要汇报给家长的地步(导师每周会给他负责的孩子家长写邮件告知本周表现)。然而,Mano老师并没有“找家长”,而是耐心地跟孩子沟通,几番推心置腹的聊天过后,他终于发现,原来孩子只是因为刚到一个新环境,迫切的需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却又苦于没有办法只得在课堂上做出一些调皮的举措吸引大家注意,课后也都忙着交朋友,这才无暇顾及作业。
找到“病因”便好对症下药,Mano老师告诉他,其实不需要“扮小丑”也可以吸引别人,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同学们也一样会被你吸引,因为你本身就足够优秀。
在今天的晨会上,这位同学主动提起了自己刚刚考的数学成绩(“通常我们都不会讨论成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美。“同辈压力也在无形中化解了,你可以考得比我好,但我们依然是朋友。”
除此之外,全天当中任何时候,小组成员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导师。每周五下午,全校都会有1个小时的“导师班会”,Viki校长会提前和每一位导师沟通本周的主题,导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扩展。
在Mano老师的导师班会后,玩10分钟游戏是雷打不动的项目,“孩子们爱死了,一周结束的时候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孩子身心愉悦,他们的英文也变得流利了许多。”
#03
升学指导要帮助孩子找到best fit,
让孩子获得终身的幸福感
很多双语学校的升学指导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目的只是帮学生升到理想的大学,但在北京赫德,升学指导的工作要看得更远,走得更深。
从入学开始,学校就为学生建立了档案,并采用BestieU和Ciaflo两种系统工具,从兴趣和能力两个方面给出客观真实的评估。
△Nala老师利用午休时间为同学做一对一升学辅导
有一位从小学画画的同学,通过评估发现她在事务性工作方面的能力很强,适合常规性的工作,这貌似与艺术专业背道而驰,连她自己都感到惊讶。在升学指导Nala老师的引导下,她才意识到或许自己从小喜欢整洁、收纳正是这方面的体现,相比而言画画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兴趣。
有时候人的兴趣和能力并不完全相符。有的人对一件事能力很强,但没什么兴趣,这时就要考虑把他的能力转移到感兴趣的领域中来。“比如这位同学就可以把自己事务性的能力迁移到艺术领域,做研究型的学者或从事艺术品鉴工作。”
相反,另一种情况或许在国际化学校更为常见,即兴趣很强,但能力不足。比如,有的家长会不顾孩子的能力,过高地选择学校。
“其实对孩子而言,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前提是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了解自己处在怎样的位置,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可操作的成长方案。当下无法达成的成就,不意味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之后依旧无法达成。”
Nala老师还记得最初自己在面试时,Viki校长就问过她如何看待升学?她的答案是“每个孩子都有最适合他的学校。”
△赫德学校阵容超强的升学指导团队
这正是北京赫德最特别、最有人文关怀的地方,“我们会帮助孩子挖掘自身天赋,申请到最符合他兴趣和能力匹配的学校,这与学校的KPI无关,与孩子的终身幸福感有关。当然如果孩子本身很优秀,那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他进入最好的大学。”
幸福感就来源于“我做的事情是我感兴趣的,并且与我能力相匹配的,我可以从中源源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我的内心一直是满足的。
每天中午,孩子们都会主动来找Nala老师1对1咨询,在我旁听的这场咨询中,老师发现了孩子自己都不曾注意到的天赋——乐器演奏,结合他目标去美国读书等诉求,给出了伯克利大学音乐治疗专业等具体的推荐。
在Nala老师看来,职业评估没有“准”与“不准”之说,对于未来可能尚未出现的职业也无法做出准确地预判,但它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认知自我,探索自我,建立起稳固的底层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
评估通常在13岁以后才能展开,因为心理学认为13岁以上的孩子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知,重要的是价值观开始形成。在这之前,家长要做的是观察和保护孩子的天赋,比如孩子热爱自然,很有可能是对现实事物有感知力,适合从事一些看得见摸的着的工作,比如,机械工程等等。
“兴趣可以被培养,天赋也会被磨灭。”这大概是家长最该注意的地方,接下来Nala老师也会针对家长开展一系列的升学指导沙龙,她觉得比起多数学校1个升学指导要面对80多个孩子,在赫德做升学指导更细致深入也更注重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未来的生涯规划。
在北京赫德礼堂的门口,我看到一段话:
“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w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
这段话出自《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这大概是北京赫德个性化培养最好的注解,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以不变的恒心应对变化的未来。